你的位置:首頁 >>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>> 正文
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
(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)
郝時遠: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
中國是一個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,這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賦予中國的國家稟賦。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大家庭,這是中國各民族和睦相處、和衷共濟、和諧發(fā)展的歸宿。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,是我們黨立足國情、尊重歷史、順應人心,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實踐中探索出的正確道路。在中央統(tǒng)戰(zhàn)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同志強調:“民族工作、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。去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,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戰(zhàn)略任務,各級黨委要抓好會議精神貫徹落實,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、和衷共濟、和諧發(fā)展。”
創(chuàng)造了處理民族問題的新模式
腳踏實地立足于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,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通過開拓創(chuàng)新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,這是習近平同志深刻闡釋的重大政治原則。一個國家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選擇何種道路、采取何種模式,是基本國情、歷史演進、經濟社會狀況、文化傳統(tǒng)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對此,需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,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深刻認識和理解。只有深刻認識,才能在實踐中堅定不移貫徹執(zhí)行;只有深刻理解,才能在國際比較中堅定自信。
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,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、國內曲折發(fā)展等重大考驗,歷史證明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、有效性。從世界范圍看,一些發(fā)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、種族問題、宗教問題、移民問題方面提供的“歷史經驗”是失敗的,面對的現實挑戰(zhàn)很嚴峻。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在承認和尊重差異、縮小和消除差距的實踐中創(chuàng)造了處理民族問題的新模式,展現了鮮明的中國風格和制度優(yōu)越性。
民族問題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,是需要長期面對的復雜問題。雖然我們探索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但仍需順應發(fā)展要求、直面新的形勢,從思想理論、工作領域、政策實踐等方面拓展這條道路。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,民族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,面臨的挑戰(zhàn)更多、要求更高。因此,處理好民族問題、做好民族工作,必須從關系祖國統(tǒng)一和邊疆鞏固、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(wěn)定、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這樣的戰(zhàn)略高度去認識和實踐。
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制度保障。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,一個國家在制度選擇上,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“飛來峰”。不能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,要搬過來;或者,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,要去除掉。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、片面的,都不正確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設計是民族區(qū)域自治,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,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。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必須依法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。對此,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,在政治方向上,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;在制度設計上,堅持和完善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;在工作主題上,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發(fā)展;在精神紐帶上,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;在民族關系上,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,鞏固和發(fā)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。這是做好民族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。
維護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
處理好民族問題、做好民族工作,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根本要求,核心是實現和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。民族工作是政治性、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。堅持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系、看待民族問題,必須堅持黨的領導,這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,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,才不會偏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才能增進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、對中華民族的認同、對中華文化的認同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。只有形成人心所向、價值相通的認同,才能鑄就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,使中華民族凝聚為強大的命運共同體。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,才有前途和希望。民族工作就是要精心呵護、仔細守護、依法維護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,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在尊重差異、包容多樣中實現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手足相親、守望相助。
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,也是我國發(fā)展的一大有利因素。眾人拾柴火焰高,各民族共同發(fā)展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動力之源。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成就方面平等共享,有利于各民族人民在精神層面相互了解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、相互欣賞、相互學習、相互幫助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包括民族地區(qū)在內的廣大后發(fā)地區(qū)的全面小康。而現實中,這些地區(qū)群眾困難多、困難群眾多,雖然呈現經濟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,但與發(fā)達地區(qū)相比差距仍然不小。這些現實情況決定了全國同步進入小康不等于進入同一水平小康,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。只有實事求是,才能從實際出發(fā),因地制宜,不喊脫離實際的口號,不定好高騖遠的目標,扎扎實實工作,讓發(fā)展蹄疾而步穩(wěn),從制度層面保障加快發(fā)展、跨越式發(fā)展。
習近平同志指出,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,必須從實際出發(fā),不斷開拓創(chuàng)新。對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,要堅持統(tǒng)一和自治相結合、民族因素和區(qū)域因素相結合,把憲法和民族區(qū)域自治法的規(guī)定落實好,抓住自治地方發(fā)展經濟、改善民生這個關鍵。這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的根本指向。實行民族區(qū)域自治制度必須解決好經濟發(fā)展問題,這是發(fā)揮制度優(yōu)勢、增強法律保障、加快發(fā)展和實現跨越式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是包括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(qū)干部群眾在內的各民族共同的夢,這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依托。
做民族工作,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
習近平同志指出,做民族工作,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;民族團結,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。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、關鍵在人。民族工作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開拓創(chuàng)新的載體。做好民族工作是民族事務部門的責任,也是全黨、全社會的責任。特別是民族區(qū)域自治地方的各項工作都與國家統(tǒng)一和區(qū)域自治、民族因素和區(qū)域因素緊密相關,都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。歷史經驗表明,新中國的成立、黨的民族工作的全面開展,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奠定了基石、打開了局面。這是因為我們黨有尊重歷史、符合國情、順應人心的正確政策,有忠實貫徹執(zhí)行這些政策的好干部。習近平同志指出,今天做好民族工作,同樣要靠好干部。民族地區(qū)條件艱苦、形勢復雜、任務繁重,只有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、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、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,才能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。
民族工作是爭取人心的工作,各民族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最直觀的感受來自身邊的黨員干部,來自經常打交道的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。習近平同志指出,基層黨組織是黨執(zhí)政大廈的地基,基層黨員干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。鑄就這個地基要用“高標號的水泥”,鞏固這個地基要有“百折不撓的鋼筋”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(qū)經濟社會發(fā)展滯后,農牧業(yè)人口比重大,社會語言環(huán)境多樣,宗教生活傳統(tǒng)不同。使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“大通道”通達基層村寨的條條“靜脈”、輸送到家家戶戶的“毛細血管”,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。廣大漢族和少數民族干部承擔著富裕一方、團結一方、安定一方的重大責任,承擔著慎重穩(wěn)進、深入細微、精耕細作的繁重工作。習近平同志指出,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更多,對這支干部隊伍一定要倍加關心愛護。這種愛護不僅體現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,更重要的是充分信任,特別是注重發(fā)揮好少數民族干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。要認真聽取來自基層組織、黨員干部在因地制宜、“一村一策”的實踐中貫徹落實政策的經驗與意見,對各項具體政策區(qū)別情況、準確把握、積極完善、穩(wěn)妥實施。
(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)